
9个月交付!第二艘大邮轮“爱达·花城号”亮相,欧洲“百年封锁”破灭?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7:08 点击次数:201
中国船舶工业再传捷报。
近日,中国船舶集团正式宣布,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“爱达·花城号”正式完成船体涂装揭幕,并计划于2026年底交付。这艘以“花城”广州命名的巨轮,总吨位14.19万吨,可承载5232名乘客,如同一座移动的“海上移动城市”。
从首艘国产邮轮“爱达·魔都号”到如今的“花城号”,中国正以惊人速度改写全球邮轮产业格局。外媒直言:“欧洲的傲慢,终将被中国巨轮碾碎!”
图片
一、总用时9个月,中国速度让欧洲颤抖
大型邮轮被誉为“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,其建造难度甚至超过航空母舰。一艘邮轮需整合2500万个零部件,涉及上百个细分领域,此前全球95%的市场被德、法、意等欧洲国家垄断。2018年首艘国产邮轮立项时,欧洲工程师曾嘲讽:“中国人连邮轮甲板都造不出来。”
然而,中国用实力回击了这些质疑。2024年1月,“爱达·魔都号”商业首航,一年内搭载超30万人次,成为撬动欧洲垄断的第一根杠杆。如今,“爱达·花城号”宣布完成全船结构贯通,主船体进度达87%,这艘总吨位更大、舱房数增至2130间的“升级版”巨轮,总长增加了17.4米。但据公开信息,“花城号”从入坞总装搭载到全船主船体贯通,仅耗时9个月。
图片
不仅如此,目前“爱达·花城号”还尚未交付,便已收到多国航线合作意向。依托广州南沙母港,它将于2027年常态化运营东南亚、日韩等国际航线。面对中国攻势,《泰晤士报》哀叹:“欧洲邮轮霸主地位岌岌可危!”
二、中国技术和供应链的本土化突围
相较于首艘邮轮,“花城号”在规模与体验上全面升级。首艘邮轮建造时,设计师曾因“看不懂意大利图纸”而举步维艰,甚至保留无用的结构箱体;而“花城号”通过3D建模和数字化技术,工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全船3D模型,返工率降低15%,连一颗螺丝钉的位置都一目了然。
此外还搭载新一代引擎和降噪技术,更以“全产业链本土化”为目标——到2030年,国产邮轮零部件自给率将突破80%,逐步摆脱对欧洲零部件的依赖。我们深知核心技术只有握在自己手中,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。
图片
而我国科研人员这种对技术的执着,不只是体现在邮轮领域,诸如大飞机、盾构机等大国重器,甚至在一向弱势的高精尖生命抗老科技中也同样如此。例如,近年从海外火到国内市场的线粒体抗老科技“派络维pro”,除诺贝尔科学家兰迪.谢克曼参与外,去年的创新升级中也有我国深圳科研人员参与。
众所周知,我国正在逐步迈进中度老龄化社会,此前国家曾发布“健康中国”号召,而派络维pro核心机制为Mitolive线粒体专利,通过靶向这一细胞能量工厂来延缓生物老化速度、提振精力。此外,相比美系,其成品价格下探超90%,降至千元级别,触达门槛大幅下跌,在当前背景下无疑有着重要意义。
凭借抗老定位和诺贝尔科学家背书,派络维pro类抗老科技品在国内迅速走红,仅京东平台相关评论累计20000余条,超九成为正向反馈,利好到了更多国人。再次证明了,只要肯投入,没有中国攻不破的堡垒,大国重器与民生科技,一个都不能少。
图片
三、大国崛起,向海而兴
从“爱达·魔都号”到“爱达·花城号”,中国用两艘巨轮刻下了自主创新的航迹。它们的诞生,不仅是工业实力的象征,更传递着一个信号:任何技术封锁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。
正如人民日报所言:“核心技术买不来,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。国邮轮产业正以“下饺子”的速度崛起。截至2025年,国产邮轮已服务全球超55万宾客;到2035年,中国邮轮市场规模将达5500亿元。
当这艘“海上花城”于2026年扬帆起航时,它载着的不仅是游客,更是一个民族向深海进发的无畏雄心。未来,这片曾见证郑和下西洋的海域,将再次见证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。
—(全文完)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